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观察与阐述——以城步苗族自治县大寨村为例

 
时间日期:2008-7-4        已被阅读次:[6797]
 
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李丽丽

  [摘 要]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旅游地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重视旅游与社区
       关系问题的研究,从社区的角度思考和寻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
       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观察特定贫困社区参与
       旅游发展的现象,并予以阐述,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一种持续的旅
       游扶贫模式,是开发式扶贫的制度创新过程。
  [关键词] 贫困社区 参与旅游发展 大寨村

  将参与式发展理论应用到旅游扶贫中,也就是所谓的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一种持
续旅游扶贫模式,也是开发式旅游扶贫的制度创新。近年来,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理论上的探索逐渐增多,从引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到研究的本土化,从单
学科到多学科的介入等都呈现出新的景象。实践上社区自发参与的案例也在逐渐增多。本文
将对特定地区的贫困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的观察现象进行阐述分析。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
当地的统计数据和对居民的抽样调查。
  1.大寨旅游发展的现象说明与解释
  1.1 大寨概况
  大寨村隶属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国贫”县(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地处
北纬26°15′40″,东经110°05′25″,距南山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仅15公里,据县城儒
林镇64公里。共有4个自然村,143户,608人,其中,90%是侗族,10%是彝族、苗族、汉
族和满族。因人口大多数是侗族,因而较完整地保留着侗族古朴的风情。
  城步苗族自治县处于两大旅游区域边际,距离省会长沙430公里,距区域中心城市的邵
阳市与桂林市也仅为200公里左右,其距离都没有超过有关专家所研究得出的出游频率较高
的500公里距离范围之内。
  1.2 资源条件
  大寨旅游资源概括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要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特色,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又有机地融为一
体;浓郁的侗族风情;景观构成、层次较为丰富。大寨村民族风情很浓郁,仍保留有相当的
侗族特色饮食文化、建筑居住文化、节日风俗、工艺品,以及侗族传统体育、传统歌舞和独
特的信仰与禁忌文化。
  (2)山野风情相当浓郁。除了大寨村民族风情比较典型外,其作为一个民族农业村寨
确的外围自然景观也很典型:依山傍水,小桥流水,水车吱碌,田畴片片,木篱处处、鸡犬
相鸣、侗乡劳作,所有的一切都共同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山野美景。让人回归到侗族传统农
业社会的和谐意境。
  (3)大寨与南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衔接性较好,可形成旅游资源、功能互补;利于形成
联动互动,互补双赢局面。
  (4)相对较好地可进入性,省道1865线贯穿境南北。
  1.3 现象
  (1)从1998年大寨正式进行旅游开发,投资兴建了村寨牌楼、卫生间及一条485米长、
宽约2.4-2.6米的水泥路面,另有13条就地取材的人工改造石板路,通向各家各户,构成了
大寨村内部的主要步行通道网。石板路与民居自然生态地形地貌相吻合,跌岩起落有致、弯
弯曲曲却又相联有序,别有一番侗家风情。在路的两旁也陆续兴建新的廊檐式桥角楼,并开
展了一些民俗活动;
  (2)随着大寨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的市场意识日渐提高,除1998年只有两家“家
庭旅馆”,至2002初已有5家“家庭旅馆”,床位39个,且有自发性的公用电话设施出现。1
999年,大寨村接待游客2300人,旅游收入8700元;2000年接待游客3100人,旅游收入11580
,比1999年分别增加了34%、81.6%;2001年游客总量达到4050人,旅游收入14250元,与
前一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1%、23%。1999年游客主要来自省内的城步县城和南山;2000年
除省内的南山和怀化外,还增加了两广的游客;2001年,台港地区也有部分游客光临大寨。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湖南省内游客约8000人,广东游客约550人,广西游客约800人,港台
游客约50人。针对这种递增趋势,大寨村计划在今后几年内建设10-20家“家庭旅馆”,15
0个床位,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
  (3)随着村寨旅游的开发,村民生活逐年好转,2001年大寨村总收入为50万元,人均
收入已达800元,与往年相比增加20%;林业、牧业也及其副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随着
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内现代化设施从无到有:彩色电视20台,黑白28台,电话25门。
  (4)当地政府对旅游开发的高度重视;由村政府安排,选取居民组成小组轮流进行安
全、卫生管理,并协商制定了管理条款对村落自然文化进行保护;对家庭旅馆等基础服务设
施也由政府安排管理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管理措施。
  1.4 现象的解释
  经访谈发现,在旅游萌芽阶段(98年以前),大寨尚处于原始状态,没有专门设施为游
客服务;旅游规模很小,来访的旅游者大部分是来南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而途径大寨的一
些探险者、摄影爱好者或其他喜好游历的人。大寨村中的个别居民为这些远方来客提供住宿
、饮食和路径指引等帮助,不自觉的参与到游客的旅游过程中。此时,大寨居民与游客的对
应关系是在游客主动求助过程中随机产生的,居民处于被动地位,游客给予居民的报酬多以
馈赠和物品的形式体现。
  随着旅游者人数的逐渐增多,大寨居民开始自发的建造简便的商业设施(小商店、共有
电话厅等)和组织简单的服务机构(如家庭旅馆、公用厕所等),由政府组织为游客提供手
工艺品、土特产等商品和导游等服务,并将自身的社会文化内容融入旅游产品系列(如民俗
表演,拜祭衫树王等)。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的一部分就业问题,并促进了经济收入的
增加。由于他们在参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经济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对旅
游发展的概念由模糊变得清晰,每一位参与旅游发展的社区居民都逐渐认识到生活的改善源
于大寨旅游业的发展,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发展旅游的前提条件。大寨社区居民保护环境的
意识逐渐增强,并在政府的组织下,自觉地充当了监督、保护人员。根据对城步居民的调查
(参见附表一)可发现:
  (1)大多数大寨居民认为大寨及周边南山景区的旅游发展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提供了
就业机会;
  (2)同时,他们认为由于旅游公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3)对于旅游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垃圾、对民的冲击等,大多数人表示可以接受;
  (4)因此大部分大寨居民对旅游开发有较高的热情,都表示愿意并且已经积极参与旅
游活动。
  2. 存在问题
  根据胡志毅,张兆干在《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提到社区参与可划分为
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全面参与等4个阶段。大寨村按其特征应属于第二阶段,
此时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展,社区居民开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活有了
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尚不完善,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旅游业体系,
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景观组织、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缺乏资金,投入力度不大,促销力度小,
没有明确自己的形象定位;
  (2)大寨村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参与是初级的,较低素质而且缺乏组织的,他们的民俗
表演无固定时间,随机性较大;提供的服务也只是比较基础的,仅以就业为途径、以谋取经
济收入为目标;虽然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进行系统开发,局部区域景观影响
村落整体形象,另排污、垃圾处理问题较为严重,削弱游客视觉、心理体验;
  (3)缺乏技术指导,没有全面的市场论证(旅游系统从未作过相关市场资料统计、收
集整理及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客源市场资料严重缺乏),如盲目进行大力度开发可能带来两
个后果:一是投资风险度加大,二是可能对生态、文化环境形成预见不到的冲击。
  3. 思考与讨论
  随着大寨旅游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进入参与式发展第三阶段(即大众参与阶段)后旅
游发展对基础、服务设施和旅游业体系化的更高要求,引入外来开发商投资是必然的选择,
但决策不应仅由政府和开发商决定,更要考虑大寨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必须考虑在有
外界力量涉入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变化情况:⑴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⑵当地居民之
间的关系;⑶利益分享、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分配等问题。
  此外,贫困社区全面参与到旅游中,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是解决现实问题、实现
"扶贫到户"的迫切要求。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和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颁布,为社区全
面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框架。但究竟如何在旅游开发时,不仅考虑旅游景观
、旅游环境,而且兼容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建设,将旅游开发融入到当地的社区建设中,实现
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和最优化,让贫困社区居民既在生活"
脱贫",又在意识上"脱贫",同时仍保持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维系,做到真正的社区参与,
这些问题都仍需要在实践不断思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小云. 参与式发展概论:理论-方法-工具[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
01。17-31,61-74.
  [2]黎洁、赵西萍.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 旅游学刊,2001,16
(4):44-47.
  [3]刘纬华. 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 旅游学刊,2000,15(1):4
7-52.
  [4]唐顺铁. 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 地理研究,1998,17(2):145
-149.
  [5]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17(2):38-
41.
  [6]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 旅游学刊,2004,19(3):32-36.
     
 
 
版权所有:佛山市建筑业协会网 ©Copyright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由佛山市建筑业协会主办 粤ICP备12051728号
联系电话:秘书处:83994840    办公室:83214154  技术部:83214153  市场部:83218371  培训部:83385113、83355175、83215113 
联系传真:秘书处、技术部、市场部:83218371  培训部:83385113  电子邮件:fsjx@fsjx.org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同华东一路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