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创作实践 |
|
时间日期:2007-2-28 已被阅读次:[7021] |
佛山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薛浩波 何继红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本文 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方案设计为例,从空间、功能、造型、环境四方面 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现代图书馆建筑 模式 开放性 综合性 多功能 1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1.1 阅览方式的改变 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采用闭架管理模式,而现代图书馆则要求以用为主,读者要求直 接、自如、方便的阅览方式,这就导致了现代图书馆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也必然引起图书 馆两大空间——藏书空间和阅览空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同时,由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向高速化、多媒体化、以宽带网为基础的多网融 合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着5个W的个人通信:“即任何人(whoever)可在任何时间(whenever) ,任何地点(wherever)。与任何人(whomever)通过网络进行通信,以传递任何信息(whatev er)。”②这无疑将对图书馆建筑产生巨大影响,而图书馆的功能布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书目数据已经基本实现电子化的情况下,传统图书馆建筑中手工查检的大空间目录打听将 被替代。经过重组后的目录大厅将逐渐具有多功能的性质,而非单纯的目录检索。 1.2 图书馆信息载体的变化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新的信息载体,凡是可以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 如声、像、实物、图片等都成为图书馆收藏和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手段,同时人们将借助计算 机、阅读机、幻灯机、放映机、录像机及各种电子设备人机合作完成传播与获取知识的行为 。这些对阅览的空间环境在声、光、热等物理性能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为呈现高薪 技术载体信息内容所需的技术装备需要有较大的建筑面积和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为其服务。 1.3 图书馆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 传统图书馆是一种闭架管理,读者和图书分离,二者通过出纳台工作人员的服务间接发 生联系。当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不断普及和深入,给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带来 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现代图书馆普遍推行开架式的管理方式——自我检索、视听、复印等 ,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式已由单一的馆员服务走向馆员服务与读者自我服务相结合的双轨的服 务方式,这就导致了现代图书馆建筑将“藏、借、阅”三大功能空间由相互独立走向互相结 合。 1.4 图书馆内涵的延伸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狭义的“书的中心”的概念,现代图书馆的内涵已 被广义地理解为“信息中心”它意味着图书馆概念从强调图书馆典藏的系统性和保管的完整 性发展到重视书籍的信息流通和信息服务,同时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 发挥书刊资料和信息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现代图书馆已不仅仅只是实体的建筑,而是 拓展到了数字化图书馆概念,“数字化图书馆是以六进制(或计算机内部)计算、存贮和通讯 机制为基础的、结合具体的内容和软件、用以重复、模拟 或扩展以纸及其物理介质为基础 的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存贮编目、查询传播等功能的组合系统”(Gladney于1994年美国电气 及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数字化图书馆技术研讨会上提出)。简而言之,数字化图书馆就是以建 立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之上,以数字方式实现对信息内容的处理,并且能大大优化服务功 能的图书馆。这种全新概念的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总的来说,数 字化图书馆将与实体图书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1.5 图书馆功能的扩充 现代图书馆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已由单一的传统的图书馆功能走向综合性的多功能, 其公共性应被加以强调。现代图书馆的专业特征被弱化,其功能有可能复合化。它不仅有传 统的静态的阅览空间,而且设置多种供社会活动的动态空间如影视厅、各种会议室和文化活 动的报告厅、展厅、陈列厅、教师等,现代图书馆更多地被当作社会交往的场所,承担以前 所没有的功能。这一新特点必然将增加图书馆功能的复杂性和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 1.6 精神功能要求的增加 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信息、进行科学教育和提供文化消遣的场所,其建筑本身就具有满 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要求的功能。物质功能是指为读者提供足够的藏书、舒适的阅览空间和 各种方便使用的设备;而精神功能是指图书馆建筑具备内部的环境美和外部的造型美。传统 的图书馆建筑往往只重视物质功能,忽略了图书馆的精神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 程度的提高,图书馆的精神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对现代图书馆的建筑环境和图 书馆的外观造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从近代以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九世纪以前“单 一大厅”的图书馆模式,中央大厅高大宽敞,书架沿四周布置。大厅集管理、储藏、阅览三 大功能为一体。第二个阶段是十九世纪中叶出现的"藏阅分离"的图书馆模式,即阅览室和书 库完全分开,形成“藏——借——阅”三大部分,并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处理为不同的层高、 荷载和空间气氛。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形成了“模数式”图书馆的设计模式, 图书馆设计从使用的灵活性出发,采用一定的模数设计,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 力求解决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灵活使用问题。由于其灵性,模数式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但是,由于其过分强调其模数化的设计,室内空间大而枯燥,而且全人工采光、通风的 能源消耗过大,此外立面形式和建筑造型也显得单调和缺乏人情味。近年来,在“模数式” 图书馆的基础上,鲍家声教授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模块式”图书馆的设计模式,“模”是 指模数式设计;“块”是指功能块,即按不同职能的空间进行分区。这是图书馆发展模式的 第四个阶段。“‘模块式’图书馆的主要设计原则包括:1.必要的功能分区,模块式设计对 图书馆的功能分区及空间组织进行了新的划分和组合。分区包括入口区、读者区、馆员工作 和办公区、公共活动区和技术设备区,这些分区之间都相对独立稳定。2.分区模数化设计,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分区统一柱网、层高、荷载、统一规划设备,分区实施。其功能块的 组织方式包括垂直分层组织、平面单元组织、混合式空间组织三种方式。”④“模块式”图 书馆的主要优点1. 必要的功能分区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比“模数式”统一化设计更大的 灵活性;2.模块式图书馆利用自然光线及自然通风成为可能,为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提供了 基本保证,可以节省能源,减少使用中的能源开支,建得起,也用得起。节约开支、具有经 济意义;3.模块式图书馆宜于分期建设,在满足规模发展和功能更新的前提下,滚动发展, 有利于扩建和增长。 目前,“模块式”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模式,而开放性、综合性、多功能是 现代图书馆建筑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 3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创作探索(注1) 这些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的设计中,我们试图把握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新要求与新变化,并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 试。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规划新校区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官窑镇,毗邻东风水库,周围地势起伏 ,山水环绕,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图书馆位于规划新校园南侧,北临即将兴建的教学楼, 南依东风水库,地上3层,基地面5620M2,总建筑面积12767M2,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控制 遵循整个新校区的指标控制,因此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设计条件。我们从基地环境特征与现代 图书馆发展要求为出发点,以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入手营造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特 征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 3.1 开放、舒展的建筑造型 做为水边建造的文化建筑,周边环境所具有的包容性和丰富层次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多种 选择,并要求建筑单体的设计应更具张力(生长与延展),为此我们采用了四分之三圆型的 建筑形态,有明确的中心(圆心)对外以三种不同的半径放射开去伸向水面,形成丰富的渐 变效果和生长特性,加强了建筑向四周绿地开放的特征。圆心部分用灰空间的处理方法不但 丰富了空间层次,还使得核心感更抽象,中心的场所感更强,因而入口空间也取得了恢宏的 效果,对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主体建筑采用了弧形的曲线,消解了传统建筑有棱有角的生 硬形象。入口处的圆形通透的玻璃穹顶与建筑的砖红色石材墙面产生虚实对比,并丰富了建 筑的夜景效果。 建筑顶部的构架舒展、大方,向两个方向分别出挑了较长的尺寸,与周围静谧、清雅的 环境氛围恰到好处的协调在一起,浑然一体。沿湖立面的学生阅览室运用通长的条形幕墙在 垂直方向上塑造了与水面的对话界面,斑驳的倒影映衬在蓝灰色的幕墙中,水天一色,建筑 也在灵动的倒影中生动起来。同时与周围的横向划分线条形成对比,丰富了立面,又充分体 现了图书馆包容、博大、兼容并蓄的性格特征。3.2 灵活、简洁的功能布局 建筑布局符合使用工艺要求,编、藏、借、阅,分区明确,流线组织清晰顺畅,互不干 扰,且便于安全疏散。 图书馆东南部以管理用房,语言教室为主;西北部为小型学术报告厅、休息室,供学 者研修讲学之用,也可用于召开小型会议;西部首层为书库,单独设置对外出入口,方便装 卸,其余各层书库均位于图书馆中央位置,形成最为便利的藏阅流线。阅览室则主要分布于 沿湖一侧,争取到了最好的景观朝向。 建筑采取多入口的处理手法,主要出入口在面向教学楼方向,并预留塔楼连廊与主教学 楼相联。主要出入口解决阅览人流和部分办公人流,东北角之次入口解决办公人流的出入, 西侧入口为图书入口,在该入口附近配备了运送图书的货梯。 此外,为了适应图书馆动态的使用过程,我们采用了灵活的空间布局。依照将弹性空间 和非弹性空间相结合的原则。将卫生、交通和设备组成一体,作为非弹性空间,将阅览和书 库空间统一组合成弹性空间,需合则合,需分则分,并尽可能将阅览和书库等弹性空间做成 大空间布局。 3.3 有机、复合的空间意识 “有机复合空间是一种极为活跃而富有生气的空间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外向、连续、 流通、渗透、穿插与模糊,表现了独特的动态空间意识。” ③ 图书馆围合成礼仪空间,向北面对主入口空间,向南直指东风水库,北面以人工环境为 主,南面、东面和西面以自然绿化空间为主,让整个建筑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整体造型独特 而鲜明。在创作过程中,入口空间的处理十分关键。在图书馆的设计中我们希望能够采用某 种形式,以实现校园环境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立体的交叉叠合和有机结合。于是,我们将建 筑在西北方向 (对应学生的两个主要来源)完全向校园敞开,而入口大厅直接深人到建筑物 的中央,即内层圆形广场。这样,通过削弱建筑与环境的相互独立,使室内外空间界定模糊 ,形成一个放大的“檐下”空间。在这一空间领域中,人际交往、休闲服务等多功能容纳在 内,最大限度地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使这一模糊空间活泼生动,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3.4 渗透、对话的内外环境 在图书馆的整个设计过程中,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调适始终是我们探索的主题。 首先,结合地形和总体规划,放射性的建筑造型便于充分融入自然环境,边界的起伏变 化使建筑产生更强的生长感。灰空间的设计运用使得内外空间的交融渗透更加充分,伴随建 筑的放射性展开和功能需求,在建筑内部自然形成三个室内庭院,加强了内外环境的有机联 系。同时,我们创造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化视觉环境——大量使用玻璃幕墙和透明隔断,营造 了明亮通透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①项秉仁.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 新建筑,2001 (6) ②陈强、陈泳. “虚”与“实”交融下的图书馆建筑. 新建筑,2002 (6) ③生琴. 图书馆建 筑空间与阅读环境. 图书馆建设,1995 (5) ④鲍家声 葛昕.“模块式图书馆”设计初探.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05 ⑤鲍家声. 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对策. 新建筑,2002 (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