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经济规划论

 
时间日期:2004-2-10        已被阅读次:[6384]
 
吴幼纯

[摘 要] 城市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人口高度聚集、生态边缘性和经济中心性共存 、环境污染严重和系统脆弱等特点。必须对城市进行生态经济规划,科学地确定城市的功能结构、人口规模、分区性质、工业布局、基础设施等,使城市既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又具有健全的生态功能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边缘性 经济中心性 生态经济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科学依据。城市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对城市 进行规划,使城市在高速运转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就能更好地发挥城市在区域中 的中心地位,使城市在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中心的同时,又具有健全的生态功 能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城市生态经济规划就成为现代城市生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 内容。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经济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对城市生态经济规划问题 略加探讨。
  城市是人类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和生态 经济演替的必然结果。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一样都是人工生态系统,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以 人为主体,而后者以其他生物为主体。城市以人口聚集为特点,是人口活动的中心。当然, 除了人之外,城市生态系统还包括了处于次要位置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人和这 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人工种植或驯化的生物,如绿地、花草、 道树、饲牲和宠物等,它们程度不同地服从人类的需要而生存着;另一方面,一些适应人类 环境的野生生物如鼠、雀、蚁、蝇、蟑螂等,各种喜氮、耐踏的宅院杂草和路边野花以及无 处不在的菌类和病毒,这些生物以另一种方式和人类伴生:它们扰乱居民的生活、损害人类 的健康而不受人类欢迎,但它们很强的适应性、耐逆性和很高的繁殖力,又使其一直能顽强 地生活在城市环境中。城市的自然环境带有强烈人工干预的特点,城市气温由于高强度的人 口活动影响通常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所谓“热岛”效应,导致这一效应的原因是人工覆 蔽度的增加和自然空间尤其是“兰绿”空间的减少,当然,人口和工业集中导致的生活和生 产的集中排热也是导致“热岛”效应的原因。与此有关的还有城市相对湿度的下降、空气烟 雾化和土壤贮水量的减少,即所谓“城市干燥化”现象。城市地表大比例的不透水覆盖加上 完善的排水系统,以及高承重导致的土壤孔隙度减小和贮水力下降,使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和 枯竭,再加上人为高强度抽取,在地质结构松散的地段,就易造成局部地面的下沉。
  城市经济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它要素繁多,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各种物质 、能量和信息流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又有条不紊,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典型地体现了经 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因此如果说城市生态系统比农村生态系统更简单更趋经济 化的话,则城市经济系统比农村经济系统就更复杂,更缺自然化了。
  城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结合,就派生出如下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特点:
  1、人口的高度集中和“人口城市化”趋势。
城市的产生通常起源于人口的聚集。城市和农村的划分,习惯上也按居民的数量来决 定,城市作为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人口中心。另一方 面,城市较高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和发达的交通枢纽地位又提供了人口聚集的可能性。因 此,虽然世界各国城市在其他方面可千差万别,但人口的高度聚集却是其共性,而且有日益 扩大之趋势,这就是所谓的“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特 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一趋势不仅指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且指城市 生活方式的扩展;不仅意昧着城市人口本身的增殖,也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因此 ,人口城市化现象反映了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距。但是,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终要导致和城 市有限生存空间和环境容量的矛盾,必将引伸出一系列城市生态经济问题。尽管如此,作为 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已渗透到全社会,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已在不同程度地被越来 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用。因此,城市化必然继续发展。
2、生态边缘性和经济中心性。
城市通常产生和座落于生态边缘带。生态边缘区存在着边缘效应。正是这种效应,影 响着城市的产生、发展和盛衰。生态边缘效应指的是在两种或多种生态类型交接重合带,由 于生态环境错杂重叠,导致生物群落种群多样,结构复杂,竟争激烈,活性度强,系统有序 性提高。用生态学术语说,边缘效应导致了系统生态位的增加。生态学认为,每一个物种都 可在生存空间里占有一个生态位,并都有从现实生态位向理想生态位靠拢之趋势。边缘异质 性为物种生态位的改善提供了可能。由于生态边缘有多种生态类型交接,信息量丰富,“应 力”作用强,自然就形成了“众向所趋”的态势。重要的是,这种生态边缘效应同样为人类 的发展和文明的演变提供了机会。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大多在沿河、海之水陆交接带 产生和发展,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例外均诞生于流域、河口地带。伴随着文明的产生,城市就 在这些地带出现和发展了。可以说,当今世界上最发达地区无一不是处于某种生态边缘,最 有生命力的城市也大多座落在生态边缘,尤其是河口、三角洲地带。有人估算,全世界傍水 城市是内陆城市数量的三倍以上;我国城市星罗棋布的东部也正是欧亚大陆与太平洋水陆交 界之边缘。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开拓、占领、利用和改造各种生态边缘区 的过程。城市的发展则有首当其冲的作用。
  与此同时,城市又具经济中心性。城市初期产生就因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脱胎 于农村;在近代,它又以工商业的高度发展为特点。城市经济中心的地位是随着社会分工的 深化和商品交换的频繁逐步确立的,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地域单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它的发展、演变对整个地域,不论 从生态意义讲,还是从经济意义上讲,都有巨大的影响:城市以其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把外 部输入的自然资源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上转化为不同的经济产品,再向外输出以支持整个 腹地的经济发展。这就是它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含义。从另一角度讲,城市中心性还反 映了它对周边腹地的依赖性。城市是一个时空上不独立、功能上不健全的系统。它不是一个 在自然、经济上都“自给自足”的体系,它必须与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流:它依赖 外界供给维持其自身运转所需的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也依赖外界对其运转所产生的物 质和能量,尤其是废弃物进行消纳和净化。没有这种供给和疏通,城市功能无法正常运转, 其中心地位亦无从体现。这就是城市的依赖性。这种中心性和依赖性是城市生态经济矛盾的 两个方面,它们共同体现了城市系统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任何一个城市存在的条件,商 品经济正是顺应这一特征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城市的开放性又和生态边缘性密切相 关。边缘:意味着约束的减少和开放的增加。正是城市的边缘性为其开放性提供了自然的基 础。我们说“开放具有活力”,但是“开放”的活力正来源于“边缘”的活力。
  3、环境污染是城市生态经济问题中的首要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从特定角度讲指的就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当今社会,城市是地球上 最大的污染源又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当今占全球土地面积5%的城市面积、承载了20亿的 人口,同时又是80%地球人为污染的排放源,城市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由此可想而知 。城市污染突出表现在空气污染,水质超标、垃圾堆集和噪音不绝这些方面,高密度的人口 聚集和工业集中是导致这些污染的根源。
  环境污染对城市造成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对居民素质的影响。它导致人口患病率、死亡率 的提高以及优生和遗传方面的障碍。污染不仅影响了当代人、而且影响了后代人。此外,污 染还造成了城市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间接损害:它降低了劳动力的素质,侵蚀了生产工具,影 响了劳动生产率。城市污染还导致人的心理障碍,造成人的精神压抑和情绪变态,容易诱发 意外事故和犯罪事件。城市的环境污染是城市“拥挤效应”的直接后果之一。事实上,拥挤 本身就是城市的生态经济问题。拥挤来自于主体数量的无限和容体数量的有限。因此,要解 决城市环境问题除了减少排放、强化治理外,治本之方在于控制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和人口 的过度聚集。
  4、系统脆弱性。
从城市的依赖性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就不难理解城市的脆弱性。人类对自然生态系 统利用、改造和破坏最彻底的莫过于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的原有自然生态景观大部分已被改 为人工景观,其自然的调控能力必然十分有限。城市在经济上的外依性决定了其经济调控基 础的薄弱,再加上以环境污染为主的各种城市问题,使城市在具有繁荣、活力的同时,又表 现出脆弱的一面。城市内部的各种生态经济问题不解决,或者它和外部的交流一旦阻塞,城 市系统的运转即要受阻,城市的繁荣和其中心地位就将受到威胁。
  城市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可以说,针对城市的生态经济特点对城市进 行科学规划、使城市的建设实现环境健全和经济发展的同步协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前 提。
  城市生态经济规划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来协调城市的生态经济矛盾。通过系统分析方 法实现城市建设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这一规划要求在现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下 统筹规划城市的人口活动,平衡各种动态关系,使系统最终实现综合效益最高、发展机会最 大、潜在风险最小。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对城市发展的各种客观和主观的约束条件进行系统 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协调矛盾,创造机会。
  城市生态经济规划是一种多目标决策过程。各目标间常有矛盾,这与决策者的价值观念 、评价标准和偏好程度密切相关。一般需通过逐步协调,使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尽可能接近客 观实际,通过在效益、机会和风险三类指标中的综合权衡,找出相对的“理想解”。城市生 态经济分析包括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二个方面:
  1、社会经济分析。又包括人口、经济结构和基础设施几个方面分析:
  人口分析。包括人口规模、密度、自然和社会结构分析。通过人口规模和密度分析,判 断人口发展是否符合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再分析维持这一人口规模的生态和经济要素保 证程度及前景。人口的自然结构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而社会结构则对城市的发展有更 直接的关系。在人口分析的基础上,一个大致合理的人口规模就可被确定下来。同时,人口 分析又是其他社会经济分析和自然生态分析的基础,经济结构分析,它说明了人口基本活动的 内容。其分析重点在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这一结构要符合城市的性质、职能和发展方向, 同时还要与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和负荷能力相匹配;其次,要评价第三产业对城市生活的保 证程度,不仅要看其规模,更要看其是否能满足城市各阶层在各种场合下对物质和服务的需 要。
  基础设施分析。包括房建、道路、供水、电、气、热、通讯、园林、环卫和防灾等工程 设施分析和教育、保健、商业、文娱、艺术等配置分析。指导思想是评价其完善程度,不但 要从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体现,而且要从可利用程度、分配合理性、使用效果和维修水 平上体现。
  2、生态环境分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人口及社会经济活动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 下产生的环境效应。因此生态环境分析实际是对上述人口和社会经济分析的总结。其分析重 点是环境质量和资源保证程度。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指大气、水域质量,固体废弃物和噪音的 排放达标率、绿地和水域面积保有量和人均量、气候效应和环境疾病发生率等。另一方面, 各种自然资源的现状及保证程度,对城市发展关系极大。当前,尤其是淡水、土地和能源三 大资源,已成为许多城市(包括我国许多城市)发展中最主要制约因素,分析时应给予充分注 意。
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即确定不同城市的性质、规模、分区结构、工业布局、基础设施 等,包括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城乡结合部的安排、卫星城设立等,要根据生态经济学 原则来设计,并以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下面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加以阐述。
  1、性质。城市的性质和其产生的条件密切相关。城市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经济环境, 并在随着这种特定的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在一些资源富饶、 物产丰裕地区,所形成的城市性质必与其对待有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关;在一些自然条件良 好、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区,将形成以自然景观、交通商贸为特点的旅游和商业城市;一些区 域具有悠久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所形成的城市必然与这些古文化密切相关。当然,城市 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些城市性质相对固定,有些城市则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 同的发展方向,还有的则形成多功能、综合型的城市。除自然、经济条件外,有些城市还受 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发展成典型的政治、文化或宗教中心城市。
  2、规模。城市规模的实质是其人口发展规模。城市的人口规模决定了相应的其他发展 规模。城市人口,在不超过某一最适值时,将给城市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但当其 人口发展至足以给自身的资源供给和环境负荷造成压力时,由此产生的城市问题就要制约其 人口规模了。这表明,每一个城市均有一个由其生态和经济因素所共同确定的人口规模客观 值。这一客观值,就是一个城市的人口容量,偏离了这一容量,城市就难以获得最佳的发展 效益。在具体确定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时,要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该城市及其腹地的资 源支持系统的负担能力。这一支持系统至少从三方面体现了它对城市规模的支撑作用:农产 品的供给能力;土地、水源和能源的负荷能力和环境的净化能力。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 人口容量的自然基础。一个地区农田系统的净生产力(包括有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从自然角 度决定了这一地区人口的抚养总量,而对城市规模有现实意义的是其剩余农产品量。这是决 定一个具有一定腹地的城市人口规模的重要依据,即本地区农业基本资源负担的非农人口数 。土地、水源和能源是当今城市发展中非常突出的资源制约因素,这一情况在世界和我国均 是如此。很明显,在一个狭小的地理空间很难谈得上城市的大发展;同样,在一个缺水区无 限制地扩大城市规模也不现实。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水源问题上面临诸多难题:用水紧缺 、水质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天津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长期以来,天津发展一直背着 缺水的包袱,引黄、引滦济津两工程虽缓解了部分问题,但代价高昂,效益有限,且没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城市的自然净化能力从另一个角度限制了城市规模,城市的发展一旦超出现 有的环境负荷,必将导致环境污染和城市运转不良。(2)商品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 着城市的人口规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口容量有决定性作用,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 存空间从而为人口容量的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城市可以通过与外地商品交换互补地区间的 资源余缺从而扩大人口规模,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个城市从外界获得资源的能力又取决于它 向外界提供商品的能力,即输入决定于输出。只有那些商品经济发达,外贸能力强的城市, 其人口规模受自身资源限制的程度才相对小些。事实上,城市之所以通常比乡村有更高的人 口容量,就是基于其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与外界交换的结果。另一方面,尽管一些经济发达的 城市可定位于较高的人口规模,但若缺乏本身必要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这一高容量的人 口规模将是脆弱的。
  3、分区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确定后,接下去就是具体的分区结构和工 业布局了。按生态经济学原理科学地对城市结构分区,规划出不同的功能区。本着合理配置 资源,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方便市民,保护环境和美化生活等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设计。 在分区规划上,一般要掌握:(l)在大区布置上,一般要求把居民生活区,文教娱乐区分布 在自然条件良好,采光、上风、近水源、兰绿比例高的地区;把商业中心、行政机关、职能 部门布置在近中心、交通通畅位置;而工业区,尤其是重工业区则依其交通量大小、排污量 的多少和占地量的不同安排在近郊、远郊或专门的工业区。要尽量减少在居民、文教、风景 区布局工业,尤其禁止布局有污染的企业;同样,要严禁在城市上风区、水源区布局可造成 大气、水源污染之企业。(2)城市工业布局是城建规划的主体之一,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 现代化城市只有以其独具特色的工业为基础,才能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洪流中不至落后。因 此积极发展城市工业,提高其生产能力,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但是,现代 化城市又要以良好的环境质量,以充分保证全体居民对生态需求的满足为标志,这样,城市 工业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日显重要了。从生态经济学角度讲,这种布局要力求做到根据 资源最优利用和环境最大保护的原则,把对原材料、动力、中间产品、副产品和“三废”综 合利用的企业;对主要原、辅材料连续加工,循环利用的企业;产品、零部件、工艺有密切 联系的各专业厂成组布局,形成特定工业群,其目的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无污利用, 减少消耗,保护环境。要根据区域自然特点,把流通量大的企业安排在交通枢纽和干线处; 需水量大的企业安排在富水区;需电、气、热、油量大的企业安排在近电、气、热、油站处 。
  4、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保证,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首先,对基础设施要做到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施工。设施的规划要从当前实际出发, 根据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实力,合理布局;还要有发展眼光,科学设想,留有余地。其次 ,要注意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把生产、生活和环保设施有机结合,成龙配套,并在数量、 质量、分布、使用频率、维护手段和管理措施上求其完善,保证其使用效率和效果。第三, 要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充分协调好各方面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分清轻重缓急, 主次先后;提倡顾全大局,互帮互让;防止各自为政,相互扯皮。要从城市的全局出发,综 合开发,统一施工,尽可能做到一次性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避免对设施的重复施工和 反复铺挖;要科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三维布局,立体交通,集中供气送热,分散兰绿 面积。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已远远超过了原有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长期超 荷和低效运转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也带来了种种生态经济问题。因此,城市 的规模和基础设施相匹配,同步发展,乃属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马世骏:《经济生态学原则在工农业建设中的应用》,《生态学报》第3卷第 l期, 第1?/FONT>4页。
  [2]王松露:《优化城市生态经济结构》,《生态经济》1992年第5期。
  [3]何敦煌:《人口容量问题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版权所有:佛山市建筑业协会网 ©Copyright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由佛山市建筑业协会主办 粤ICP备12051728号
联系电话:秘书处:83994840    办公室:83214154  技术部:83214153  市场部:83218371  培训部:83385113、83355175、83215113 
联系传真:秘书处、技术部、市场部:83218371  培训部:83385113  电子邮件:fsjx@fsjx.org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同华东一路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