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协会简介
|
政策法规
|
行业动态
|
文件通知
|
协会会员
|
行业自律
|
教育培训
|
党建专栏
|
专业技术人员
|
公示平台
|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开发利用
时间日期:2003-5-23 已被阅读次:[7006]
佛山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陈浩波
[提 要] 本文介绍了佛山历史街区的现状和其在城市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当前产
业结构调整所起的作用,论述了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历史街区复兴的思路,并提出相应
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历史街区、文脉、文化旅游。
一、背景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994年被国务院列
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千年的积蕴,市内现存有丰富文物古迹和大量极具岭南特色
的古建筑,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又大量密集于旧城区范围内——即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焦
点地区。旧城改造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而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开发利用更
是工作的重心。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佛山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政,
商业,交通和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的中心已转移到城南新区;在城市整体结构转变的过程中
旧城区特别是历史街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地结构的转换,人口结构的变迁,传统居
住文化圈受到巨大冲击,社区结构和秩序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同时,历史街区也面临着建筑
物破旧,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物质性、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的问题。为保护
、更新和重构历史街区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环境,再现历史名城风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市
政府会同规划、文化等部门于1992年制定了《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过十年努
力现在已到了规划实施的高潮阶段。
城市的生成和发展是一种缓慢积淀、变迁并不断再生、扩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
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边界、形态、空间结构和地标等物质上的可识别性和历史文化、社会风
俗、居民的安全感、认同感和领域感等人文特征。旧城改造就是以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
方法,去了解和剖析旧城的空间结构和人文特征,运用社会、人文、经济和信息等手段对历
史地段加以保护、更新和开发利用,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并在今后的建设中得以继承和
发展,给历史街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转型相适
应。
二、佛山历史街区的分布概况
佛山市历史街区的分布可概括为“一环、一网、五片”。
一环:环绕佛山的汾江古水道。汾江是佛山的母亲河,佛山古镇形成、发展和演变无不
与之息息相关,她也是构成古镇环境形态的重要标志。一网:旧城区的升平路、永安路、锦
华路、筷子路、公正路、福禄路及福贤路是古镇至民国年间一直保存的道路结构,这一网络
结构联系着众多文物点,是古镇典型的空间结构,也是构成古镇风貌的核心部份。
五片:1.祖庙博物区及商业街区片;2.南风古灶片;3.东华里古民居片;4.广东四大
名园之一——梁园片;5.莲花路片,这是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上述历史街区除“南风古灶片”在石湾外,均分布于旧城区范围内,这种高密度的分布
对历史街区的统一规划,连片更新和集中利用极为有利。
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和开发的现实条件
文化生态学认为,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所构成的各种具有地方特点的景观及地方
文化,都能通过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反映出来,最后以可见的物质形态固定下来。而这种个
性化的空间同样会在城市居民的深层意识中形成某种共同的信念与价值观,产生地域文化的
凝聚力、归属感和自豪感。从旧城中发掘文化特色是旧城改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
改造成功的捷径。《内罗毕建议》指出:“当存在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的日益普遍化所造成
的整个世界环境单一化的危险时,保护历史地区能对维持和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作出突出的贡献。这也有助于从建筑上丰富世界文化遗产。”
基于上述认识,政府制定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从资金上保证投入,在政策
上给予优惠与倾斜,对有着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地段和街区,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发利
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文化旅游产业”的架构已逐步形成。
四、保护、更新与开发的规划和实施
历史街区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历史的归属感和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不是由于某一栋
或寥寥几栋老建筑的存在,而在于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文化氛围所带来的认同感与领域感
已深深铭刻在人的深层意识里。发掘作为城市历史之“根”的文化渊源,保护历史街区景观
的文脉特色与人居环境,继承优秀的历史人文传统,弘扬城市的鲜明特点与独特个性是旧城
改造的中心任务。
根据空间布局,结合周边文物分布的现状,佛山的历史街区从北端的汾江向南延伸大致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片区:北部“梁园——莲花路”片区,中部“祖庙——东华里”片区和
南部石湾的“南风古灶片区”。各片区既反映了古镇历史上的空间结构又与近代城市的工商
业中心区重叠。历史街区的改造对提升旧城区的文化内涵,复兴当地的工商业经济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这在先期完成的“梁园修复一、二期”和“南风古灶——石湾公仔街”项目中
已得到充分体现。
2001年规划处修订了《祖庙民居群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完成了《福贤路步行街区规划
》的编制。结合已建成的黄飞鸿纪念馆工程,中部片区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进入了实施阶
段。规划中祖庙民居群的保护区范围为:西起祖庙路、东到拟建的福贤东路,北至人民路、
南临建新路。总用地面积31.5公顷。全区以福贤路为中轴,西部靠近祖庙,现有居民2381
户,常住人口7168人,历史上是佛山小商贩以及手工业者聚居地,有李众胜堂保济丸祖铺,
红双喜香烟创始人的简氏别墅等文物古迹。东部是东华里,区家庄等历史上的富豪聚居区,
街道较为宽敞,建筑考究,多为极具岭南建筑特色的锅耳大屋。现有居民72l户,常住人口2
130人。规划拟将这一片街区建设成体现名镇、名业、名人精萃的“古镇风貌旅游区”。这
里紧邻佛山的标志性建筑——祖庙,依托佛山最繁华的商业区——祖庙路,包括一东一西两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和“东华里”以及新建的“黄飞鸿纪念馆”和待建的“琼
花会馆”一南一北两个文化景观。区内有17条旅游步行街,1条商业步行街,成片的古民居
,古建筑,文物年代跨越“宋、元、明、清、民国”五个历史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
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建成后将成为集文物博览、粤剧、武术、中成药、传统工艺等旅游拳头
项目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五、几点思考
1、保护和更新的方式。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今天的生活将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对于承载人类生活的建筑和街区,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
改变,必然面临着更新和改造。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对象要区别地加以保留性保护和继承性
保护,对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较高,建筑质量较好,有很高的历
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应采取保留性保护,对原地保留有困难的应进行整体迁移。对已
遭严重破坏修复意义不大的,应在尊重历史街区景观的前提下,摄取街区整体形象的底蕴进
行改建,或拆除用作公共绿地以提高街区的环境质量,实现对街区整体的继承性保护。
2、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历史街区是因为承载了居住其中居民的生活而得以形成、生存
和发展,居民对自己的社区是最有感情的。所以更新改造中应提高居民参与程度,深入了解
他们的需求,对有价值的古建筑要理清产权关系,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持和资助,提高
居民修缮维护的积极性,使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活力。只有居民真
正成为自己社区的主人,历史的文脉才能得以延续。
3、保护历史街区的长期性及其与城市整体的关系。历史街区虽然只占现代城市空间的
一小部份,但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根”。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功能和环境的变化使
各类建筑的使用情况发生改变,这种改变逐渐导致了城市结构的转型。对历史街区的更新关
系到城市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历史街区的更新虽然是城市局部
机能性和空间性的转换,却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这是一个长期性和动态性的过程,需要广大
市民、建筑师、文化部门、规划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政府的积极引导。
只有全社会都认识到佛山历史街区的重要价值,都关心支持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和开
发利用工作,佛山才能在新的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历史文化名城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
辉煌。
参考文献
1、《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2
2、[法]P·克莱芒.城市设计的概念与战略——历史的连续性与空间的连续性.世界建筑2001(6)
3、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的人文要素研究一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1)
版权所有:佛山市建筑业协会网
©Copyright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由
佛山市建筑业协会
主办
粤ICP备12051728号
联系电话:秘书处:83994840 办公室:83214154 技术部:83214153 市场部:83218371 培训部:83385113、83355175、83215113
联系传真:秘书处、技术部、市场部:83218371 培训部:83385113 电子邮件:
fsjx@fsjx.org
地址:
佛山市禅城区同华东一路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