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时间日期:2009-5-4        已被阅读次:[9425]
 
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邓英平 陈光

  [摘 要] 本文在深刻剖析碧江古村落问题的基础上,以物质环境更新为立足点,重塑岭南
       传统的文化环境,提出碧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框架,并制定古村落风貌与文
       化保护策略,使古村落的精神得以延续发展下去,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关键词] 古村落 保护 发展 碧江村

  1、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特征和课题。根据美国地理学家那森(Ray Natharn)的研究,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极具特色的岭南传统村落集聚处,同时又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伴随珠江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迅速,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膨胀,大面积的城市开发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岭南传统村落风貌正快速、大面积地丧失。这种情况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是普遍现象,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成为传统村落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顺德区位于珠三角核心地区,北镇是顺德区经济重镇,国家级重点镇。作为北镇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碧江村(现已改为居委会)2005年的工农业总产值达14.5亿元,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随着碧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广佛都市圈一体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正面临在开发中发展繁荣,还是听任其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衰败的选择。能否合理保护,历史价值和历史文脉能否保存,成为碧江发展中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一。
  2、碧江古村落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街巷保护现状
  碧江的街巷格局整体保存较为完整,但由于新建建筑数量较多,使部分街巷的完整性和空间尺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主要表现在建筑层数过高破坏街区尺度,建筑材质的现代化与传统街区氛围的不协调,建筑外挑占用街巷空间,建筑封堵街巷,石板路面损毁等,这些都对街巷的传统尺度、色彩等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2.2 建筑保护现状
  碧江村心街和泰兴街现存留古建筑108栋,占总建筑数量的16%,其中包括金楼、泥楼、职方第(含见龙门)、慕堂苏公祠、砖雕照壁、亦渔遗塾、三兴大宅(怡堂)等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碧江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7栋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好的修缮,但是非文物建筑的保护方面稍显不足,根据调查,许多重要古建筑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修缮,损坏较为严重的建筑有五间祠、何球祠、黄家祠。
  2.3 基础设施现状
  (1)道路系统
  东西向的泰宁路是一条通往金楼的城市道路金楼西边为碧江大道,往北接承德路,再北通往广珠大道;南北向的道路还有甘境大街,亦可通往广珠大道;它们构成了碧江古村落内的主要道路,承担了该区域大部分的机动车交通。南北向的村心街和泰兴大街是两条贯穿了主要历史建筑的街道,它们目前还担负着村内主要的机动车交通的职能。从村心街和泰兴大街分支出来了数十条巷道,它们的保存状况基本良好。在对外交通问题上,须解决车行、步行的衔接问题,以及停车场地的设置等问题。
  (2)给排水
  村落供水采用自来水,通过沿路铺设的给水管网为村民供水,水质与水压较好,完全能够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但是,由于古建筑群的街巷宽度较窄,供水支管埋地较为困难,在部分街巷露天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街区的景观。
  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居民的生活污水、雨水大都通过路面或墙边的自然沟渠排入村内的河涌,对河涌造成了一定污染。
  (3)电力电讯
  电力、电讯线路基本采用明杆架设,街区内电力、电讯线路较为混乱,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架空线乱接乱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视觉污染。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意识薄弱
  虽然大多居民都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深层次保护管理,如何在具体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工作中去切实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还缺乏相当的认识。
  (2)城市发展对古村落空间的侵蚀
  虽然碧江仍保留着数量较多、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但是,碧江乃至北镇的快速发展已对村落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威胁,村落旧有的场所、节点、街巷空间正逐步缺失,部分体现传统特色的历史空间被侵占,出现了水体污染、河涌被填埋,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不协调等诸多问题。
  (3)文物古迹亟待修缮
  虽然七处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得到了修缮,但一些重点保护建筑存在失修问题,面临损毁的危险,亟待投入资金进行抢救性维护修缮。
  (4)市政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
  虽然整体来看,碧江的市政设施配套较为完善,但是在宽度较小的街巷,市政配套依然缺乏,不够完善。
  (5)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
  因为缺乏对古村落的有效控制,造成了大量的现代化和大尺度的农民房在村内拔地而起,不尽破坏了村落的整体风貌,也为后期的拆迁改造带来很大困难。
  (6)缺乏管理办法的约束
  作为国家级文化名村,碧江至今尚未出台相关的古村落管理办法,缺乏有效的约束,造成了管理无法可依。
  3、保护与发展策略框架
  碧江的自然、人工、人文环境要素反映在空间上为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有机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特色,并通过结构组织构成完整的保护框架。
  (1)点——指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它是构成村落的最小单元,是人们感知和识别古村空间的主要参照物;
  (2)线(轴线)——村落的两条轴线一是村心街,二是泰兴街,这是人们体验古村的主要通道及主要观赏轴线;
  (3)面(区域)——指村心街、泰兴街两个相对独立的街区以及由传统民居将两个街区串联起来形成的区域,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地段或街区。村落保护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保护,应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保护的主要是它的历史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需要改善的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景观及建筑单体内部的空间组织、设施条件等。因此,需通过对点、线、面的全面保护,发掘遗存的历史信息和个性特征,研究古村落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研究传统地域文化,并保护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研究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利用的途径;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其策略框架包括:
  (1)充分整理与挖掘碧江古村的文化价值,充实古村落的文化内涵,逐步恢复古村落景观,同时保护古村的传统格局和环境风貌。
  (2)坚持把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做好对历史风貌地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积极地恢复、适当地更新街区功能和开发地方旅游,带动村落发展,实现局部开发,逐步更新,推动历史街区经济复苏。
  (3)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规划方式,重点保护、沿线修缮、成面改造,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制定保护与整治的措施。
  (4)进行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更新。在保护古村落风貌的同时,完善街区内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改造落后的工程基础设施,提高居住质量,形成舒适优美、风貌独特的街区环境。
  4、古村落风貌保护策略
  4.1 正确划分保护层次,保护整体风貌
  对整体风貌的保护,应结合碧江古村落的现状特点和保护要求,通过划定环境协调区、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保的保护范围等,规定各个保护层次内的保护内容和保护要素,以实现整体风貌的保护。
  4.2 延续村落空间机理和尺度
  对于街巷机理和尺度的保护是古村落保护中的重要部分,应该通过建筑的退线控制、高度控制、环境要素保护等来实现。
  4.3 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
  与城市中的历史地段相比,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投入往往是古村落保护的难点和弱点。因此,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往往是村落保护的有效措施。一般而言,重要历史走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是重点保护的范围,它往往集中着村落的精华和价值所在,对重点地段的严格保护是必要的。在碧江古村落的保护中,划定重点地区并通过严格的环境控制措施来实现保护的目标。
  5、古村落文化保护策略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立法保护的文物古迹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扩大。这种发展变化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重要的、单个的文物古迹对象的保护;第二个阶段是扩大到对文物古迹对象周边环境的保护;第三个阶段则是扩大到对历史街区、历史区域乃至某个古城镇的完整保护;第四个阶段则是在对物质性文化遗产重点保护的同时,开始关注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这四个阶段大体反映了人们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深化和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逐步重视。对村落文化的保护是古村落的保护的重点,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5.1继承地方文化特色
  深入挖掘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继承地方文化特色。
  (1)保护当地民风民俗,建立碧江历史博物馆和展示馆,并积极宣传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2)建立岭南民间建筑博物馆,积极保护优秀的建筑艺术,碧江古村的开发建设应体现岭南建筑特色,继承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方式。
  (3)应发扬和继承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结合旅游发展顺德饮食文化,在加强宣传的同时,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服务。
  5.2传承场所精神
  特定的场所是古村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古村落的魅力所在。古村落的保护应保留村落中现有的生活场所,并注重恢复失去的人文场所。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恢复被覆盖的历史河涌,还原小桥流水的传统风貌;为历史建筑群的保护与发展预留用地,同时设置四处文化、生活性质的开放空间,分别为:金楼前广场、五间祠广场、碉楼广场、照壁广场;利用河涌沿线的空置地块、民居群中的空旷场地、工业厂房迁出后的用地等,形成多处绿地,提升高密度民居群中的绿地率。5.3保留环境意向
  保留环境意向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要素,如大榕树、石板路、小桥、河涌、亲水台阶等,这些要素构成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场所,也为人们留下很多记忆。
  参考文献:
  [1]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佛山市顺德区北镇碧江村历史文化街区规划,2006.
  [2]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旅游学刊,2002(6),47-50.
  [3]赵勇,建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思考,城乡建设,2004(6),43-45.
  [4]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陈志华,介绍几份关于文物建筑和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国际性文件,世界建筑,1989(2):66-67.
     
 
 
版权所有:佛山市建筑业协会网 ©Copyright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由佛山市建筑业协会主办 粤ICP备12051728号
联系电话:秘书处:83994840    办公室:83214154  技术部:83214153  市场部:83218371  培训部:83385113、83355175、83215113 
联系传真:秘书处、技术部、市场部:83218371  培训部:83385113  电子邮件:fsjx@fsjx.org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同华东一路20号